2025 年 1 月 14 日
作者:SnowViktor|彬彬
「自然科學」囊括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天文等領域的知識,「社會科學」包含地理、歷史、公民等學科的研究。「科學」是什麼?據科技課本,科學是經由假設、實驗與論證的結果──但,「不科學」可能從未有人假設、實驗或論證,絕非代表不存在,只是缺少可證偽性。至於與「哲學」的關係──或是差異──個人認為哲學不僅討論外部,也探究自身,如「什麼是哲學?」科學則聚焦在理論與實驗,依賴可觀察、可測量的現象,即須根據特定現實基礎或外部學問;代表透過引入各方知識,可定義何為科學方法以及用科學方法敘述,卻也喪失自恰性,無法獨立存在。某種程度上,並非科學的範疇不夠廣,只是框架不完備,像是牛頓著名的《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》(包含古典力學的牛頓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),為了接近自然哲學的世界本質(自然即世界的根本,哲學即根本地思考),必須以數學才能更好解釋,這過程正是科學;而涉及科學的基礎、方法與影響,討論科學的本質(非世界的本質)和使用的意義,後人稱為「科學哲學」,亦是我此刻在寫的事物。以下列表為上文之依存順序與意義的簡述(暫且不將「社會」從廣義的「自然」分割):
- 自然歷史:人類演化過程中的觀察
- 自然哲學:探究世界的本質
- 自然科學:用以描述世界本質
- 科學哲學:知曉科學的意義與本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