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水之心
作者:SnowViktor|彬彬
這本書之所以被我從書架上毫不猶豫取下的契機,正是那需要細細品讀且充滿吸引力的書名。翻到背面,當看到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少年小說類第一名時,我立即明白,這本《尋水之心》必定要看,在讀完簡介後,更加確立了我的信念。本書共 18 個章節,每個章節一開始為妮雅的短篇故事,其後為薩爾瓦的長篇故事。此書主要著重在薩爾瓦的故事,可分成三個階段:壹、一九八五~一九九一,貳、一九九二~一九九六,參、一九九六迄今。
壹、一九八五~一九九一。薩爾瓦今年 11 歲,丁卡族人。上課途中,外頭傳來一陣又一陣的槍砲聲,老師急切地說:「快跑!別回家!遠離村子!聽到了沒?」薩爾瓦此時內心想著:「我一定要回家!」但他依舊是好學生,跑離了戰火。他一直走,一直走,擔憂的情緒不斷浮現於腦海中──「我要去哪?家人在哪?何時能見到他們?」叛軍的出現打斷了他及身旁逃難的人,叛軍把男人帶走,薩爾瓦因年紀小而被分到老弱婦孺那組,而叛軍放走了薩爾瓦他們。其他人拋下了薩爾瓦,這下他無依無靠,但他仍保持樂觀,直到水沒了,幸虧有另一批人馬願意讓他加入。炎熱、飢餓、受傷,就這樣一行人橫越沙漠,渡過尼羅河,抵達了衣索比亞的難民營。路途中,薩爾瓦結識了一位名叫馬瑞爾的朋友,並且遇見了叔叔,然而,還未歡喜就先失去了,分別遭遇了自然的考驗和人為的攻擊而雙雙死去,但這反倒使他更加堅強,記取了叔叔告訴他的「一步一步走,解決眼下的問題自然會有向前的動力,若真的沒辦法,那撐過今天就好。」薩爾瓦就抱持著這般的精神與心態,與微弱的希望在這難民營待了六年。
貳、一九九二~一九九六。如今的薩爾瓦已年近 17 歲,是一名年輕男子。雖然難民營由國外救援組織設立,但仍必須經過政府許可,而現今衣索比亞政府垮臺,難民營被迫關閉,難民也不知何去何從。士兵命令所有人離開難民營,更要大家離開衣索比亞,難民們被逼到河邊,不敵槍枝的威壓,只能跳入河中,而吉羅河有一項特產──鱷魚。大雨傾盆落下,而子彈也如同雨而一般,不知為何,士兵開始對著河裡掃射。大雨、激流、子彈、 鱷魚、尖叫聲、鮮血,我很難去體會此刻薩爾瓦的心情,在一片絕望且無情的悲境中,他挺過來了。現在腹背受敵,去蘇丹和衣索比亞都是死路一條,但薩爾瓦在生死交關的情況下並不慌張,他想起家人和過世的馬瑞爾及叔叔,組織起大家,花一年半帶領 1200 人走到了肯亞的難民營。
參、一九九六迄今。薩爾瓦向救援人員學習英語,某天,他成功抽中前往美國的名額,在紐約有了新家人。有天,聯合國的醫護人員向他發了一封信件:「……醫護所……你父親……手術……」薩爾瓦立刻回到了蘇丹,見到了十多年未見的父親,卻也聽到家人的死訊。他下定決心,四處向世人演說,希望眾人能支持他的理念──一項關於蘇丹南部的計劃。
水,乃生命之源。身在臺灣的我們,喝水根本就不足為奇,是家常便飯的事,但世界上很多地方,水是用艱苦換來的,而且還不一定乾淨。2008 年:每天,雨季時妮雅要走 8 小時才能取到足夠的水;乾季時她得要從泥土裡獲取些許的水,而這些不乾淨的水常常就是導致生病的禍因。以前的我很納悶,難道他們不會燒開水嗎?而妮雅的一句話點醒了我:「水還沒滾就都先蒸發完了。」原來以前的我才是那個最無知的人。某天,村裡來了一些人,他們跟村長溝通後,便開挖水井,妮雅滿是疑惑。直到 2009 年,她與全村的人共同看著蓋在原本村民休息地方的水井噴出了水,而且是乾淨、清澈的。妮雅懷著感激又好奇的心對其中一名蓋井的男子說:「謝謝!我是妮雅。」男子說:「我是薩爾瓦。」在此書的最後一句,連繫起了兩個原本並不相關的故事,可謂是非常巧妙的安排。而薩爾瓦的計畫即是「送水到蘇丹」(Water for Sudan)。妮雅的故事凸顯了生活在資源匱乏地區的挑戰與困境,薩爾瓦的真實經歷以及他對這世界做出的貢獻,我由衷敬佩,也讓我反思自己能給予面臨困境的人什麼樣的幫助?或許我做不到薩爾瓦那樣的事蹟,但保持助人的心、盡力而為也正是薩爾瓦所傳達給我們的一條啟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