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焦慮星球上微笑
作者:SnowViktor|彬彬
內容大意
生活像不斷倍速播放的電影、一首過度後製的歌曲。我們看似充實忙碌,但早就瀕臨失控;看似選擇無限,卻已分不出旋律與雜音。世界填塞了過量的事物,即使不斷叫自己放鬆,仍然陷入恐慌,因焦慮而停不下紛亂的思緒。我們開始不喜歡自己,認為自己抗壓性、適應性不夠強,逐漸羨慕他人,告誡自己必須努力一點;或者逃避人群,習慣孤獨,不知不覺遠離嚮往的生活。大環境充滿了我們無法控制的壓力因子,作者從自身經驗出發,針對各種令人焦慮的事物提出一條問題:「我們該怎麼活在一個瘋狂世界,而不至於跟著瘋狂?」一句建議:「一切都來不及、不夠多、不夠好,我們離不開這超載失速的世界,但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心建立保護網。」以及一則解答:「現在的你,已經足夠。接受原本的自己,即使生活超載,心依然輕盈自由。」8 月 15 日,一個平凡的日子(至少我日更的 Instagram 便利貼如此寫著)。下午 4 點整,我正在暑期輔導的班上。雷電劃破天際,刺眼的閃光先行,宏亮的聲響緊跟其後,引起我患有散光的眼睛不堪負荷,消弭不去的回音導致耳鳴出現。雨水傾盆而下,強降雨是出了名的痛,在此刻氣候變遷的趨勢甚是。偌大的水珠如同子彈砰砰地擊在四處,濺了我滿身。烏雲密布,淒涼的氛圍單槍匹馬地直入我心,似末日前的序幕。心情平靜中帶點鬱悶,黑板附著的知識,篤定傳遞不進我的大腦,我無心寫作業,提不起學習的慾望,就只是注視那雨瀑……圍牆上隱約浮現著「沒有什麼比希望不平凡更加平凡了。」(莎士比亞)它稍稍平復了情緒。
傍晚,一如往常,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驅使我必須壓縮遛狗的時間,於是我透過經驗積累研發出最快速的遛狗方法(家→小公園→小狗便溺→大公園→小狗便溺→繞一圈大公園→小公園丟狗便→家),約略 10 分鐘。隨著小狗的腳步,走走停停,儼然機器人一樣地重複勞動,偶爾撿狗便時才會由大腦接管。茫然的我踩著空泛的步伐前行,直到一陣清脆的碎裂聲順著潮濕的空氣在耳膜上振動,驀然回首,公園依舊在,然則一隻蝸牛成了我的腳下亡魂。腦袋剎那間一片空白,「我剛剛……」話音微微顫抖著,「踩死了你……抱歉……」也許牠的逝去根本微不足道,不必發出聲音對牠道歉,但是牠的死卻是因為我的疏忽、無視才造成的!愧疚如洪水一般襲來,但我並不躲避,因為那是我應得的。蹲在一旁,明確看到蝸牛那原先保護身體的殼,卻成了如今的刺痛所在。牠還被一個外來者惺惺作態地關心,即使大發雷霆也無法挽救奄奄一息的自己。我不發一語,緩步離去,就算多說任何一句道歉,也只是在牠的傷口上撒鹽,無濟於事。倘若我願意放慢腳步,不要整天忙碌於世俗的嘈雜和無盡的學習,懂得關懷世界、休戚相關,尤其是最純樸的大自然,那隻蝸牛便能存活,而我也能夠修身養性。
約莫 1 月初,彼時段考還未結束,我已開始著手準備寒假的讀書心得。我在某平臺上看到一本電子書,而好的封面往往能吸引人們的目光,定睛看去與安東尼.聖修伯里的《小王子》類似。有位小孩佇立在星球表面,同樣地仰望星羅棋布的宇宙。不僅配色和諧(深藍打底、白橘對比、綠色過渡),孩童指的方向,更點出此書的名稱──在焦慮的星球上微笑。我個人猜測圖中的小孩實為作者的幻化,更包含著《小王子》的寓意,另一隻手緊握的的兔子也許是狐狸的角色。儘管十分希冀購買此書,但由於我長久以來的閱讀習慣,與電子書較為陌生,在加入願望清單後就不了了之。直到暑假,看到有人在賣二手書,加上有段時間我的心情稍微落寞了些,我相信它是一帖良藥,便下單了。
此次讀書心得,我不打算使用之前的撰寫方法,原因如下:壹、七年級的讀書心得是用純粹讀書人的心書寫,而自從八年級我卻成了名次的奴隸,不再是輕鬆、自在的狀態。為了交付作業而讀書,這不僅違背了我的初衷,也與學校的立意大相徑庭。我只想要分享我讀完書後真正的心境和蛻變,而非以華麗詞藻所修飾之值得深思、誠可格天、回味無窮的文章。哪怕會因此無法獲得獎狀和榮譽,我也毫不在乎,就只想單純地想寫一篇「心得」。貳、誠如作者所言,這本書比起上一本《活著的理由》,比較像是一篇篇散文集合而非連串的敘述,在於記錄生活中的經驗、發現和省思,身為讀者的我較難以統整一切的故事,書中傳達的道理只可意會,不可言傳。若無具有相同的心境,別說引起共鳴,轉化成老嫗能解的言語都極為艱澀。故我想以自身的經歷侃侃而談,有似作者的撰寫方式,冀望你能窺知一二。
正文起於一場網路上的筆戰,作者麥特.海格正因其而倍感焦慮,從妻子安德莉亞的話語中可以得知是麥特第 11 次憂鬱症發作。幾天過後,作者的症狀緩解,萌生了一個念頭──寫這本書,探究現代生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。
起於誕生,迄至逝世,我們總是冀望著能成為一位完美──慈愛、友善、樂觀、勤奮、誠實、可靠、謙虛、風趣、體貼、自信、慷慨、忠誠、熱情、和藹、寬容、敏捷、魅力、機智、積極、聰明、溫暖、有耐心、具創造性、善解人意、富同情心──的人,但有可能嗎?聽過不計其數的建議,每每告訴我:「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。」另一方面卻為了達到完美的境界努力。有人認為之所以仍然往完美的路徑前進,是在全力以赴的過程中以付出努力而得到經驗和能力。乍聽之下並無錯誤,我也無意針砭,不過與其朝著一片汪洋找尋自己的志向與理想,何不劃清界線,在力所能及的領域,不遺餘力地奪得佳績、大放異彩;在力有未逮的部分,維持自己所能接受的基準。不僅減輕雜人閒事,屏除未知的阻礙,更使得自己有辦法面對不完美但已足夠的自己,不再被世俗之見侷限。如同普立茲小說獎得主愛麗絲.華克所說:「大自然裡,無一物完美,但萬物皆和諧。樹木或許扭曲彎折,奇形怪狀,但依然美麗。」
書中有一篇章〈如何快樂〉,七句皆為「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」事實上,若想進一步將快樂傳遞給他人,不僅要剔除相互比較他人的想法,更要捨棄一切對他人貼標籤的念頭。印度作家暨哲學家吉杜.克里希那穆提:「人以信仰、以國族、以傳統區別你我,就會孕育出暴力。」試想一下,「那個人」不是地痞流氓或正直君子,不是任何國家的人,不是外觀醜陋或良善的人,不是億萬富翁或窮困潦倒的人,不是體態豐腴或纖細的人,不是卑鄙齷齪或和藹可親的人……回歸本質,我們和「那個人」都只是人罷了。一切的爭論出自於對彼此的不了解,一切的嫉妒源自於不必要的較量。暑輔開課的時候,我曾經期望能獲取第一名的殊榮,不過知曉我本人的朋友皆知,在一個星期過後,我選擇放棄這個念頭。在外人眼中,這是我矇騙自身成績變差的藉口,但在我內心,僅僅是想擁戴那一絲清淨,遠離世間喧囂,不再輾轉反側,少一些競爭的壓力,好讓皮膚惡化日甚一日的情況得以緩解。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的《諷刺詩》:「健全的心靈,寓於健全的身體。」自那之後,儘管我依然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,但也逐漸學習並維持好的坐姿,成效或許並不顯著,卻也在我的內心樹立起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。
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網際網路即是最切合的例子。自千禧年後,人類在科技領域已有長足進步,可惜制度與思想仍難以適應器物上的變遷速度。不僅如此,據前 Google 員工表示:「少數科技公司中少數人的決定,會左右今日十億人在想什麼……還有比這更急迫的問題嗎……這正在改變我們的民主,影響我們與他人對話、建立心目中理想人際關係的能力。」假設官商勾結,貪贓枉法,幾十年來人民建立起的社會秩序將不復存在;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(言論自由、通訊自由、思想自由、隱私權……)將被壓縮、打擊並剝奪。烏紗帽裡究竟藏著什麼不可公諸於眾的祕密?每每人民將要戳破政府毫無節制的謊言,卻因其聯合、收買、控管本應監督政府的「第四權」──傳播媒體,導致人民發聲的管道受限。網路新聞正逐步取代傳統模式,科技的革新推動資訊的流通,卻也助長不實內容的流竄。倘若放縱謠言持續擴散,恣意迷幻人心,瀰漫大街小巷,屆時不僅會分化大眾的團結,更會壓垮抵禦侵略者的高牆,進而傷害無辜的百姓。儘管上述皆在說明種種缺點,但是科技與網際網路也並非一無可取,幾世紀前的大眾即使沒有如今能快速傳播的社交媒體,依然靠著報紙交流、口耳相傳,成功推翻君王的暴政及對抗外敵的入侵。任何工具被不當利用可能招致泯滅人性的後果,而被正確使用可能出現粉身難報的恩澤,身處 21 世紀的我們,更要擁有深思熟慮的遠見,避免歷史悲劇一再重演,憾事接踵而至。
維克多.雨果:「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,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,而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。」我們都是人,眼睛、鼻子、口舌、耳朵、皮膚、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接受景象、氣味、味道、聲音、刺激、資訊。大自然無處不在,而我們徜徉其中,享有一切上天給予的恩賜,學得接受,而非怨天尤人,無論今天的對象為何,都可以仰賴天生的本性安然無恙地度過。美國天文學家卡爾.薩根:「每一個人,以宇宙的尺度來看,都是很珍貴的。就算哪個人跟你意見不合,也放他一條生路吧。你在一千億個銀河裡,不會再找到另一個相同的人了。」現在回想,上一個讓我生氣的人早已被我遺忘許久,我深刻知道就算義正辭嚴地辯駁一場,或是理直氣壯地大吵一架,不論輸贏,終究費時費力、兩敗俱傷。後來,我更懶得與人爭論是非對錯,尊重對方的見解,還自己愉快的一天,珍惜與他人交流的機會,才明白「接受」的奧妙及真理。接受無法重新來過的往昔,接受抱持不同觀點的別人,接受缺點表露無遺的自己。縱使再苦的顛沛流離,也依舊豐衣足食;再深的憤世嫉俗,也能夠平和處事;再強的驚濤駭浪,也只是一絲漣漪。美國詩人朗費羅:「畢竟,天要下雨,你再怎麼做,最好也就是讓它下吧。」
業已書寫至此,不知為何,心情豁然開朗,就來分享書中海龜曾對作者說的一段話吧:「你看我的頭,就那麼一丁點兒。我的大腦對身體質量比,說出來可難為情了。但你看,我不也活得好好的嗎?只要你細心對待生活,你就可以專心,可以成為你應當成為的樣子,可以擁有兩棲類的生活態度。你會與整個地球的脈動合而為一。時而在水中,時而在陸地。你可以順著風,也可以順著水。你可以與你自己和諧同步。你知道,當隻海龜其實滿快活的。」猶記某天晚上,一幅圖畫中,斜陽照映著一片白沙灘,從視角的左下角延伸至右上角地平線的盡頭,旁有零零散散的綠樹,另一側是蔚藍的洋面,不知不覺置身其中。看著潮來潮去,傾聽大海的呼喊,隱約在告訴我,這是生活的真諦,亦是能慰藉心靈的避風港。倫敦國王學院一項名為「都市心靈:以智慧型手機科技即時調查大自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」,主持研究的米契利博士(現為心理學教授)總結道:「短暫接觸大自然,對於心理健康有可觀的良性影響。」
愛默生:「書籍裡的道理是高貴的,老一輩的學者汲取了他周圍的世界,經過推敲,在心裡把它重新整理好,再陳述出來。它進入到他心裡的過程是人生,從裡面出來的卻是真理;進去的時候是短暫的動作,出來的卻是不朽的思想;進去的是瑣事,出來的卻是詩歌。它過去是死的事實,而現在則成了活的思想。它既可以守,又可以攻;它一忽兒忍耐,一忽兒飛翔,一忽兒又給人以靈感。」上述所言,乃我認為最有意義且受用不盡的名言,愛默生以文學標誌著美國文化的精神,也傳達出讀書的內涵。閱讀,是人生、真理、思想的源泉,更是一則則故事、詩歌的素材與情感上的交織。書籍是一位熟門熟路、資歷豐富的嚮導,引領人們體驗這多姿多采的世界,吾人未必要踏看天涯海角,但是倘不及時行樂,選擇虛擲光陰,蹉跎歲月,正如 1968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所云:「荒廢時間等於荒廢生命。」即辜負了此行的宗旨,喪失了原有的目標。美國作家哈里特.伊莉莎白.比徹.斯托:「最痛苦的淚水從墳墓裡流出,為了還沒有說出口的話和還沒有做過的事。」
依循著溼涼的空氣步出公園,陡坡上的景色令人畢生難忘,不需數位照片記載,仍舊歷歷在目。晚霞的陽光,穿梭於雲朵之中,當灑下凡間和大地交織的頃刻間,顯得熠熠生輝,甚至與徐志摩〈我所知道的康橋〉一文中「冉冉漸翳的金光」平分秋色。而曾經無情的傾盆大雨,變成了熱心奉獻的清潔工,帶走柏油路上多日堆存的塵土和汽機車的怨嘆;沖刷了城郊的鬱悶、原野的荒涼及消沉的森林;擦亮生活中黯淡無光的小確幸和無人管理的公共設施。鮮潔的地景配上不尋常的天色,以及生物面對明天的未知仍不服輸的倔強,霎時,我頓悟了羅斯.甘迺迪的那句話:「連鳥兒都會在暴雨後歌唱,人們為什麼在陽光普照的時候還不盡情享受快樂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