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nowViktor

#聯絡簿日記 #散文

2025 年 4 月 7 日

作者:SnowViktor|彬彬


上星期三理化課……老師問道:「你覺得製圖會被 AI 取代嗎?」我答:「不會。」又問:「為什麼?」遂回:「當前 AI 的發展方向並不是往這裡。」

我的結論是差不多的,至少說話的當下是短期不會被 AI 取代,但經思考後,那時講得過於倉促,也許更大部分的原因在於「目的」。

首先,既然要知道會不會被 AI 取代,還得從 AI 開始。AI 如是人造,必然須以人類的資訊、科技與知識訓練──那麼訓練資料的多寡就決定了 AI 是否能具備足夠能力以替代人類。也許不知道 GDP 的意涵,但在經濟有關的內容中看過或聽過;也許不知道回文是什麼,但似乎與文學有關;也許不知道中位數如何計算,但在統計資料中常常提及。而製圖呢?從多數人的反應當中,甚至不知道製圖在做什麼,更不用說有哪些屬於此領域的關鍵字或專業術語乃為人知曉──我也只知道 AutoCAD 此軟體──所以 AI 對此發展的速率相對緩慢,就連目前 AI 模型和應用之聚集場所(例如:Hugging Face、GitHub)我鮮少看到任何可同製圖有關的產品,網路上亦同。

由於科技發展的走向實在難以預測,事實上當天再次打開 AutoCAD 的官網,已開始融入 AI,雖打臉我自己,但結論大致不變(下一段才提到)──目前看下來,單純是將一些基礎的功能可透過自然語言簡單描述生成,仍以輔助為主。單論軟體,AutoCAD 屬於閉源軟體──於是乎必然就誕生了開源的 FreeCAD 製圖──因此大體上 AI 的開發依賴 Autodesk,無法以大眾的力量共同進步;若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,哪怕使用 AI 輔助設計的過程中,軟體表示不會用其訓練,但擔心是肯定的:如果軍火商的武器設計圖外洩怎麼辦?如果房屋的藍圖被對手盜走呢?其次,製圖是一層層結構建築而成,不太可能跳過基本模型,故若 AI 即使生成了一個完美的東西,人們始終要再次解析。

最後,是製圖短期內不會被 AI 取代的關鍵,亦是各類行業被 AI 取代的與否。雖有一專業術語乃指然詞,但短時間內找不到,因而我發明了一新詞「含人率」,其表示:勞動成果、文化資產、創新製品、競賽活動、交流事宜等內,人類參與量的占比。像是奧運、手工藝,我們期許含人率盡可能地高,而電子產品、消耗品相較之下顯得無所謂。至於製圖被廣泛應用的領域──建築,則含人率無需多高,但是對於可能住一輩子的房屋,人們最為注重安全。AI 的效率的確比人類高出許多,卻有機會未將劣質的資料排除,進而使輸出的結果發生缺陷;於是人們寧可花大錢買下經由名設計師所參與的建案,卻不願意交由 AI 處理。當然,因素還有很多,但終歸一個問題,你願意住進全權由 AI 設計的住宅嗎?我猜,大部分人依舊希望有點人的成分在裡頭。

綜上所述,AI 還無法取代人類在製圖上的工作,只要我們對專業的人才仍保敬佩與尊重,且相信──相互信任;畢竟距離人類意識到 AI 真正的水準,還有一段路要走,正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帶給人們的震撼一樣,總有過渡期必須應對,是機遇,更是挑戰。